今天是:
首页 > 招商引资 > 招商引资
“楚文化”涅槃重生 探访大遗址保护的荆州实践
【发布时间:2017-03-09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楚国故都,三国名城。从城区到乡村,从地下到地上……一处处承载着灿烂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其神秘、诱人的风采,见证了荆州大地荆楚文明曾经的辉煌,更吸引着世人期盼的目光。

    为历史的留存,也为文化的传承,2010年3月,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在京签署了《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一个大遗址片区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构想在荆州文化旅游版图逐渐形成,纪南城这座曾经的楚国故都将重见天日,再现楚都风华。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荆州大遗址保护正奏响时代最强音!

    荆州特色:文化富矿泽被荆楚

    2010年3月4日,北京。

    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致力将荆州片区(涵盖荆州、荆门、宜昌、潜江四市,共计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成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和中国大遗址保护南方重要示范区。

    共建协议的签署,首开我国南方大遗址片区保护建设的先河,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一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墙依旧安然耸立,见证着荆州历史的云烟。回溯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楚纪南故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造就了“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东方大国。20位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成就了楚国跻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历史功业,创造了堪与古希腊文明相媲美的楚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荆州则是楚根、楚源。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总量4077处,文化内涵丰富、遗产形式多样、文物类型独特以及各不同时代文化序列完整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古都、古城、古镇和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为主体的鲜明特色。尤其是以楚故都纪南城遗址为核心,周边集中连片分布的遗址群、墓葬群等楚国鼎盛时期东周文化遗存,成为古代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呼吸的是文化,承载的是历史”,荆州有如涅蓜的金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2010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部分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将荆州古城墙保护修缮项目纳入国家文物局常年计划,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早日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1426号提案。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对1426号提案高度重视,会商国家文物局后,将此提案列为专题调研的重点督办提案之一。2011年4月,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和国家文物局再次对荆州古城古都遗址保护情况进行联合调研,并就建立荆州古城古都遗址保护试验区给予大力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11月24日至26日,全国大遗址保护现场会暨国家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在荆州成功召开,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和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参会代表齐聚荆州,共商大遗址保护建设大计,提出了“科学保护大遗址,全民共建惠民生”的论坛主题,发表了《大遗址保护荆州宣言》。

    古城焕发新春。《荆州宣言》提出大遗址保护“坚持政府主导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惠及民生不动摇”的行动理念,将大遗址保护与文化强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该宣言为开展大遗址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大遗址保护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荆州片区协议的签署到《荆州宣言》的发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荆州,恰似一位从历史的尘烟中醒来的楚国公主,撩开面纱,莞尔一笑,楚楚动人,惊艳世界。

    荆州探索:文化潜力竞相喷薄

    “忆昔楚王宫,玉楼妆粉红。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唐代诗人刘希夷笔下的楚国王宫,宫殿华丽,美女如云,长袖多姿,纤腰善舞,令人顿生无限遐想。

    “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这是对大遗址的形象描述。荆州城区以古遗址、古墓葬为重点的不可移动的文物点多、面广,其分布区域约占城区国土面积的70%,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大、规格高且大都位置偏僻、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保护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

    为守护和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近年来,荆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国政协、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坚守文化理想,不断开拓创新,在统筹协调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

    一幅壮丽的大遗址保护蓝图在荆州大地徐徐展开:

    ———实施了纪南城遗址、八岭山墓群和熊家冢墓地的地形测绘、勘探发掘、规划编制、环境整治、征地搬迁、保护展示和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原则,完成了熊家冢墓地保护展示一期工程建设,获得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八岭山墓群通过勘探发掘基本弄清了平头冢墓地、冯家冢墓地的规模、规格、布局和年代,完成了遗址公园展示道路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和冯家冢墓地修复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古墓葬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和考古遗址公园管理用房建成并投入使用;

    ——纪南城实施了“烽火台”周边区域征地搬迁、环境整治、场地围栏等工作,完成了穿越城址的龙会桥河防洪治理和渠顶公路整修绿化工程,开展了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展示道路规划编制,连接纪南城、八岭山、熊家冢的旅游专用通道部分建成通车……

    在全面梳理荆州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荆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保护文物就是保护荆州优势,保护文物就是保护荆州发展”的科学理念,围绕荆州片区大遗址保护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让气象万千的地下遗存,还原历史的格局,恢复往日的容颜,再现于世人面前,昔日俗称的“坟包子”,摇身一变成为美丽的遗址公园。

    与此同时,荆州市政协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先后形成《关于建设荆州文化旅游城市的建议案》、《关于加快荆州中心城区新区建设的建议案》等,提出整修历史文化街区,筹划文化演艺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三国名城旅游景点,创建5A级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等建议。

    乘势而上、捷报频传。荆州文物事业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荆州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已报送国家文物局,《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出台,荆州首部地方法规《荆州古城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荆州城墙土城垣环境整治与绿化、西城墙保护修缮、护城河清淤疏浚与水环境治理、城内外历史民居保护修缮等工程有序推进。环荆州古城湿地公园纳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项目,必将进一步改善荆州古城自然和人文环境……荆州古城保护利用工作呈现出喜人态势。

    荆州经验:文化产业破茧化蝶

    “北有秦皇兵马俑,南有楚王车马阵”。走进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仿佛回到了东周时期,墓园规模宏大,主、祔冢坐落其中,南北两侧殉葬墓排列整齐,西侧车马坑内真车真马摆放有序,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轮廓依然清晰可见……2012年10月,熊家冢遗址公园对外开放以来,喜迎八方宾客。一时人潮如织,摩肩接踵。2016年,荆州接待游客3200万人次,旅游收入逾200亿元。

    曾几何时,荆州文化旅游一度“门前冷落”。

    城还是那座城,水还是那江水,景区如今缘何“门庭若市”?——是思路、理念和作风的转变使然。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具有中国南方地域特色的荆州大遗址诉说着历史的辉煌,传递着文明的信息,更绽放着现代都市的人文关怀和盎然生机。

    文物不应是静态的、封闭的,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就是让文物“活起来”,在动态传承中保护,让历史文物在世人面前绽放异彩。

    思路决定出路。2014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支持荆州纪南文旅区按照“世界遗产、中国品牌、湖北代表、荆州实施”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实施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前有资源没看点的景观可看可听可感了,以前留不住的游客、招不来的客商也来了。

    风光秀美、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楚纪南故城遗址好似荆楚“璞玉”。然而,缺乏有效机制、科学理念和高起点高水准的顶层设计,该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展示进展相对迟缓。2014年5月,市委市政府引进投资主体成立平台公司,纪南文旅区各项建设就此拉开大幕。根据规划,荆州拟用3至5年时间将纪南文旅区建成中国楚文化展示区、国家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品牌,湖北楚文化的代表作。

    拥有通往古老荆州的时光隧道,荆州文化产业“涅蓜新生”。在纪南文旅区,投资120亿元的华强文化主题园、投资6.4亿元的“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投资3亿元的郢都楚文化展示园、318国道改线工程等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实施,将唤醒沉睡于荆州大地下数千年的一个个历史世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孕育了屈子诗篇的楚国故都,到弥散着硝烟战火的三国名城,连点成线,一个个大遗址呼之欲出;织线成片,一个“崭新”的荆州让人翘首以盼。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发展后劲十足,前进的步伐更加稳健!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平台将在这里建成开放,文化荆州将唱响全国,走向世界。(文/荆州日报社 李天然)